位于山東中綠的廢舊冰箱環保化處理生產線,圖為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機器。
淘金舊家電拆解
吃進一臺舊冰箱,2.4分鐘后產出一堆堆銅、鐵、塑料顆粒,而且各自分離、互不干擾
一臺看了十年的彩色電視機,以前通常會被主人以極便宜的價格賣給“破爛王”,拾掇拾掇還能用的銷往二手市場,無法再用的則被肢解為零部件,流向廢舊金屬小作坊。
而“以舊換新”實施以后,這臺彩電的命運發生了變化:進入正規拆解企業后,拆解產生的廢舊鋼鐵可以銷售給鋼廠;銅、鋁等其他貴重金屬、塑料等可銷售給下游企業循環再利用,比如,制成女士鐘愛的玻璃絲襪;而氟利昂、熒光粉、泡沫等危險廢物則被送至處置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置。
去氟、粉碎、拆解、分離……2.4分鐘以后,一臺原本還算完整的廢舊冰箱就變成了一堆堆銅、鐵、鋁、塑料和泡沫的顆粒,而且各自分離,互不相擾。
“以前這個拆解過程只能由工人通過手工來完成,現在我們也終于可以像組裝冰箱那樣,基本實現自動化了。”山東中綠資源再生有限公司環保技術部副經理趙連全指著即將完成裝機的生產線興奮地告訴記者,這條國內第一條廢舊冰箱環保化處理生產線將于今年6月底前正式運行。
拆解生產線上馬處理能力升級
作為一家專業廢舊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企業,中綠是山東省家電“以舊換新”3個回收與拆解“雙中標”企業之一,另外兩家,則是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和煙臺綠環再生資源有限公司。
5月29日,臨沂。當記者抵達位于河東區工業園的中綠廠區時,國內首條廢舊冰箱環保化處理生產線已經基本安裝完成,幾個工人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最后的調試。
“其實我們前幾天就已經試運行過幾次了,效果相當不錯。”趙連全介紹說,過去這個廢舊冰箱處理車間里大約有50名工人,大部分拆解環節只能依靠手工,速度慢不說,工作環境也比較惡劣;一旦這條生產線投入使用,整個車間有10名工人就足夠了,處理速度比過去也會有明顯提升。
“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腦,這四大件是參與家電‘以舊換新’的主力,其中廢舊冰箱最難處理:里面的氟利昂、固體發泡物需要專門回收、處理,其他部件如銅、鐵、鋁、塑料等也得完全分離開。正常情況下,工人們忙活一上午也拆解不了幾臺;而機器平均每小時能處理25臺,開足馬力的話,年處理能力能達到20萬臺呢。”他說。
家電“以舊換新”救活拆解正規軍
企業“提速”與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后正規拆解企業業務量激增有關。記者了解到,從去年6月份以來,山東中綠通過“以舊換新”累計回收各種廢舊家電37萬多臺,已拆解20余萬臺。而另外兩家企業青島新天地和煙臺綠環則分別回收了54.8萬臺和42.3萬臺。
“現在我們平均每天要拆解各種廢舊家電4000多臺,過去一個月也就處理2000臺。”山東中綠資源再生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鐵城坦言。過去“吃不飽”的理由很簡單:正規拆解企業在廢舊家電回收上沒有價格優勢,爭不過那些小商販和小手工作坊。也因此,盡管我國每年都有數千萬臺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電腦等廢舊電器被淘汰,絕大多數流向了二手市場和廢舊金屬小手工作坊。
“40塊錢買來的舊冰箱拆解完后,銅、鐵、鋁等重金屬和壓縮機、塑料是可以賣錢,但是氟利昂、固體發泡物卻得貼錢交給其他有資質的企業進行環保化處理,這樣一來一回,能不賠就不錯了。”徐鐵城坦承,如果不是“以舊換新”,國家給予拆解企業一定的運費和拆解補貼,他們或許還不是那些小手工作坊們的對手。
家電拆解業前景依然樂觀
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在拉動內需的同時,也大大推動了國內廢舊電子家電環保化處理的進程。來自山東省商務廳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5月30日,我省家電“以舊換新”已經累計銷售各類家電產品205萬臺,回收家電217萬臺,拆解142萬臺。
“廢舊家電進入正規渠道拆解,不僅救活了很多拆解企業,更有利于減輕污染,綠色環保。”業內人士認為。
不過,到今年5月31日,歷時一年的家電“以舊換新”試點工作就要結束了。由于相關部門至今沒有給出明確說法,業內關于“以舊換新”是否還會繼續、補貼標準會不會調整等說法不一。記者了解到,盡管目前有關方面尚無明確說法,但是有消息稱,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或將延續至明年底,具體補貼標準也將基本持平。
“一方面有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繼續推動,另一方面,《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也將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業內人士介紹,新條例中明確規定:“國家將建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按照規定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繳納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