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地区一二三色|亚洲无吗在线|国产露脸ⅹxxxⅹ高清hd|久久久久香蕉视频|蜜臀亚洲精品国产aⅴ综合第一

天天潔環(huán)保網(wǎng)
 
中國環(huán)保NGO
 
來源:新京報        發(fā)稿時間:2010-12-20 10:36:55        發(fā)稿編輯:幻境

  中國政府在坎昆氣候大會會展中心的展臺。

  12月11日凌晨4點,坎昆氣候大會主會場月宮,幾個來自中國本土環(huán)保非政府組織(NGO)的青年在緊張地忙碌著。剛剛從會場出來的他們,正忙著在網(wǎng)上發(fā)布中國NGO對坎昆會議的印象。為了等到大會結(jié)果,他們與記者一樣熬到凌晨。坎昆氣候大會期間,除了各國談判代表的唇槍舌劍,世界各地的NGO也紛紛亮相,在這個大舞臺上努力展現(xiàn)自己的組織,宣傳各自的環(huán)保理念。這其中,大概有30個中國本土NGO。雖然他們還不是很強大,但為了在大會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他們的認真程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在闖蕩坎昆氣候大會的過程中,這些為環(huán)保事業(yè)奔忙的人坦言,中國環(huán)保NGO處在起步階段,可以與各國NGO多交流,并且學會宣傳自己。

  “來次坎昆排放2.2噸碳”

  楊方義: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氣候變化項目主任

  一路都在算自己碳排放

  “我很低碳的。這次來坎昆,我住在青年旅社,出行坐公交車。出門也沒有帶什么資料,就帶兩頁紙,不過上面一頁是100g的銅版紙,不夠低碳。我這次來的排放主要是飛機。”楊方義說。

  在從北京到坎昆的路上,楊方義都在計算自己的碳足跡(碳足跡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

  “我在坎昆的碳足跡大概是2.2噸。如果用我們"山水"的計算器,還要高一些。今年的大會空調(diào)那么冷,這很不減排。在很多細節(jié)上,大會還可以更低碳。”楊方義對記者說。

  與環(huán)保結(jié)緣以環(huán)保為業(yè)

  楊方義最初和環(huán)保結(jié)緣始在上大學的時候。2000年,受“自然之友”影響,楊方義開始參加和組織大學生環(huán)保社團。在他看來,雖然當時的活動都很不成熟,卻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004年畢業(yè)時,在大學里學國際貿(mào)易的楊方義選擇到環(huán)保NGO工作。很多人說他傻,但他說這確實是源于興趣。隨后,楊方義去德國留學,回國之后又回到了NGO工作。

  楊方義最關注的領域是森林問題。

  在坎昆,除了組織各種活動,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參加關于REDD(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邊會,幾乎所有的相關會議都能發(fā)現(xiàn)他的身影。

  “中國NGO收入還較低”

  據(jù)楊方義介紹,中國本土的NGO最早出現(xiàn)在1993年,經(jīng)歷了十幾年的發(fā)展,能力正在慢慢提升。目前的各個NGO都有各自不同的議題和關注點。

  “現(xiàn)在有很多大學生或者大學畢業(yè)生,主動來問我們要不要實習生或者志愿者。這在幾年前是沒有的。”他說。

  不過,楊方義也坦言,目前中國本土的NGO招人不一定能留住人。從收入方面來說,國內(nèi)NGO的待遇還是比較低。草根NGO面臨資金問題。如果將來私募基金能夠更多的與NGO合作,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

  見團長時不停“織圍脖”

  倪一璟:綠家園總干事

  代表中國NGO見解振華

  接受采訪前,倪一璟剛剛代表中國本土NGO和中國談判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見過面。在等待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發(fā)現(xiàn),倪一璟的微博上幾乎幾分鐘就更新一條,實時速記下解振華的話,第一時間發(fā)到網(wǎng)上。

  “這是我和綠家園的召集人汪永晨學的,寫博客,寫微博。有時候會遇到比如網(wǎng)絡不好等問題,也有人說,寫這么多誰看啊。其實,還是有人看的。”瘦瘦小小的倪一璟笑著說。

  “我們來坎昆之前就已經(jīng)跟解主任見過一面。解主任比較了解中國的環(huán)境NGO是做什么的,他對本土NGO比較信任,態(tài)度很開放。有些事情有誤解就是因為缺乏溝通。”她說。

  對此,楊方義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他認為國內(nèi)NGO很多從建設性的角度提出意見,能夠很好地與政府互動。“一味的反對,不是NGO應該做的。”楊方義說。

  注重與其他組織多交流

  倪一璟經(jīng)常寫文章,她這次來坎昆,除了舉辦活動,參加邊會,還比別人多了一項工作做采訪和接受采訪。雖然覺得這么多國家的人飛過來開會很不低碳,但她相信這種大會能為政府、民間和媒體三個層次的人提供一個相聚和交流的機會。

  “很多國家之間的誤會,都是因為溝通少而不了解造成的。”倪一璟說,此次中國本土NGO相繼與美國、歐洲和基礎四國的NGO分別交流,了解到了很多東西。畢竟中國本土NGO還處在初級發(fā)展階段,能夠直接進入聯(lián)合國會議,能夠開闊眼界,看問題更加理性。

  采訪結(jié)束的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8點多了。在展會中心里,倪一璟和綠家園的另一個女孩忙著四處查看她們放在各個展臺上的介紹資料。如果沒有了,就補上;如果還剩一大堆,就分析是怎么回事。然后背著大包回旅館,準備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熬夜聽錄音起早趕會議

  竇麗麗:自然之友的氣候變化項目協(xié)調(diào)員

  每天評出表現(xiàn)最差國家

  見到竇麗麗的時候,她正在會展中心里發(fā)放環(huán)保傳單。

  這個清瘦的姑娘當天看上去有點疲憊。

  前一天她去參加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公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COP16)會議。會議十分冗長,她必須要把每位代表的話記下來,拿回去和大家分享。當晚,她聽錄音到午夜,轉(zhuǎn)天又要很早爬起來,參加每天例行的中國本土NGO坎昆人員的碰頭會。

  很多中國本土NGO都是CAN International的會員。這個組織包括全球500個NGO,每天會評出“化石獎”(當天表現(xiàn)最差、阻礙談判進程的國家),竇麗麗他們的碰頭會也從CAN International的展位開始。

  碰頭會是一天工作的開始,大家分享前一天的見聞和感受,協(xié)調(diào)當天的活動。如果沒有什么特殊的事情,每個人隨后就按照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去參加邊會或者其他的活動。

  “中國NGO不擅宣傳自己”

  竇麗麗對大會的議程很在行。“LCA怎么又出來文本3了?”、“KP能不能談下來啊?”她和別人聊天中,總是冒出各種專業(yè)術語。

  氣候大會現(xiàn)場,一些外國NGO的宣傳活動形式多樣,比如在會場外搞行為藝術,或者不停地大聲喊環(huán)保口號等。對此,竇麗麗說:“中國本土的NGO特別不擅長這個,干得多,說得少。對于參加氣候變化大會的中國本土NGO來說,目前還是一個能力建設的過程。”

  “山水”的楊方義也坦言,中國NGO宣傳自己做得不夠,資金是一個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理念。中國NGO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想去說,或者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去說去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