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環保的本質問題。這里有一些數據: 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 200元至300元人民幣。而僅北京市日產垃圾就有12000噸, 1979 年全國城市垃圾的清運量是 2500 多萬噸, 1996 年城市垃圾的清運量是 1.16 億噸,是 1979 年的 4 倍。占地 60 公頃,日處理量為 2000 噸的阿蘇衛填埋場,僅能處理北京六分之一的垃圾,且在第 11 個年頭就會被填滿。而這還只是處理垃圾的其中一種較為“便宜”的方式,很多國家會采取焚燒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各國有關科學家都努力試圖解決這一令人頭痛的“家伙”,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仍然是一個大麻煩,由此問題引發的威脅人類生命財產事件層出不窮,甚至鬧出了垃圾轉移的國際問題。
第二就是與我們密切相關的資源問題。在這一點上,它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于全世界的發展障礙,新能源新技術的開發在中國已經不是像前些年那樣的一個時髦話題,而已經成為努力實踐和必須發展的方向。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當成廢物的垃圾是可以收獲巨大的寶藏的,比如紙張、飲料瓶、廢舊電池等等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所以,采用分類式的垃圾桶可以方便我們將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再次收集起來, 既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又有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良性循環。
但這樣的方式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第一是垃圾的分類意識不強,看似分類的垃圾桶事實上和以前的效果是一樣的; 第二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界限不明,一些較為嚴格的分類并非為同學們所熟悉; 第三是回收的可信度,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被分類的垃圾在環保人員清理的時候往往是一股腦的倒在一起,根本起不了垃圾分類的效果。 以上三點關系到人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質、國家的垃圾處理制度以及處理的技術和資金問題。這就需要循序漸進地解決,而同學們可以在小事中做起,爭做環保先鋒,有時一個小小的動作便是一個巨大的進步。